永安天文宮

文化傳承

道德經生活觀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點開觀看釋義

台大校長說了一段話:「孩子,你要去拯救世界之前,先回去幫你媽媽洗碗洗乾淨」,凡事要從基本做起,不要好高騖遠,現在年輕人把自己捧的太高,殊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其實那只是一個小小的部份,當然在進行的過程中,很有成就,但往往會被這個成就所矇蔽,被這成就矇蔽後,就會忘了自我,當這條路走到盡頭時,如果時間很短,發現是錯誤的,來做修改還來得及,但很多人年輕氣盛,走到中年的時候,才發覺這條路錯誤,老婆也娶了,小孩也生了,凡事不如意,家庭問題於是乎就產生了,這是社會本相,我用這句來做個開端,有的人想說,王爺你說的不是白說嗎?那些道理我都懂,但我沒講你們知道嗎?或許你們也不知道吧,知道這道理後,要如何去演化,演化之後如何去實行,一個道理我如果沒說出來,你們也不知道這個道理,你說出來又不太像道裡,這種道是很普遍,大家都知道的事,這是種常識,佛祖說,他要說這個佛法,本來是沒這種佛法存在,他說出來後,好像又有這個佛法,但實質上它又沒有這個佛法,零和一,零是空的,一是萬物的開始,一加一是二,二成三,三成萬物,無與有是一體兩面的萬化之象非文字可述盡,這是道家的起源。
蔡永文弟子問:為何「無」,是天地之始?
中國人的說法,盤古開天,天和地合而為一時,盤古拿斧頭砍下,才分出天和地,其實這是個形象詞,天地從何時開始,沒人知道,所以不可知的事情,用文來做個統稱代表,也可以講做是一種法,這個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個法是從天地還沒有的時候就開始?還是我還沒有講的時候,它還是空,空空的,不著邊際,從我開始講這些法之後,才有這些文字出現。佛家說,萬物萬法是沒有固定形象,事情是這樣,東西也是這樣,它沒辦法持之以恆,看待這個法,要想成它也是無的一種,你執著了,能執著多久呢?清靜無為的由來,不要與之爭,順其自然,該如何走,就怎麼走,要如何做,就怎麼做,譬如我的毛筆用比較貴的來寫,就會比較漂亮嗎?練這個字是日月累積產生的形,形體形體,有形才有體,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凡事不要過於執著,萬物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有和無是一體兩面,總括一句,千千萬萬的法,說不盡,奧妙的法。
蔡永文弟子問:為何自性不生不滅?
人的自我個性本來是沒有,因為家庭背景,父母教導方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自性,中庸才是人本來的面目,好和壞是正反兩面,人沒有十全十美,中庸之道才沒有生和滅的問題出現。
現在吾來講一則故事:
一個老法師活到99歲,閻羅王準備派牛頭馬面抓他,但老法師修行高深,牛頭馬面抓不到他,有一天牛頭馬面跟蹤老法師,聽到了他和朋友說,其實我很好抓的,因為我這一生最掛念的只有一只玉鐲而已,如果玉鐲被拿走了,我就會現身了,牛頭馬面聽到後,去枕頭下偷了那玉鐲,對著空中說,老法師我知道你的弱點了,這下你慘了,老法師想著哪有什麼弱點,後來他就現身出來,牛頭馬面拿出玉鐲,老法師嚇了一跳,所以就乖乖被捆住了,老法師愁眉苦臉的,想一想後,跟牛頭馬面商量,這塊玉鐲我看的比我的生命還重要,拜託再讓我看一眼就好,結果老法師拿到玉鐲仔細看完後,狠狠的把玉鐲摔到地上,摔破它了,牛頭馬面說,為什麼要摔破它?老法師說,我這生最執著的就是這玉鐲而已,我把執著放下就沒有束縛了,接下來老法師就消失了,牛頭馬面還是抓不到老法師了。

關閉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點開觀看釋義

美的東西,越稱讚它漂亮,錦上添花,這是不好的,當垃圾在地上時,卻又不隨手去撿它,這是不好的行為,有和無,是相生道理,相生相剋的,有蔡永文,也有沒蔡永文的一天,你的父母親還沒生你之前,是無,生你之後是有,但等你百歲年後,又是無了,這是相生的道理,困難、簡單,長短,高下,聲音,前後都是同樣道理,相生相成的,聖人在做事情,是順其自然,順正理正道而行的,今天如果成功,成功不必在我,清靜無為的背後,不是自作主張,人都因為太好強的關係,才會有那麼多紛爭。

關閉
【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點開觀看釋義

不要過於追求時尚,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是不好的行為,沒有這些念頭,人民就會少很多紛爭,事物平等,人心就不會出現慾念、雜念,凡事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不用特地吃很好,也不用特地吃很差,三餐普通吃就好,慾念不要太強,要讓慾望不要太強,唯有多勞動,凡事靠勞力取得,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得到後就要學會放下。例如天珠,是你被天珠綁住?還是你綁住天珠?

關閉
【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點開觀看釋義

現在年輕人要承受得了吃苦,如果要換工作,要考驗自己的判斷,判斷此工作對自己是否較好,種種因素也要分析考慮,要換的同時,看要先休息一陣子,或是要繼續衝,都是在考驗自己的判斷能力,累積經驗,這也是一種進步和成長,由很多經驗,累積再累積,這就是你得到,得到以後你可以傳承,可以教人,要如何讓道理充足、充滿,唯有靠經驗累積,經驗的過程,要讓社會磨練你,讓你做事情更圓融,品行良好,說出來的言語才有說服力,我在社會有經驗地位,我是長老級當然大家會以我為目標榜樣,我也可以當大家的目標榜樣,在朋友、同事、家庭中跟大家都很好,面面俱到、面面俱善;「法」沒有對和錯、沒有前和後、大家都遵循著老子的法來做就沒有左和右的區分,以前佛祖在說法,以大象為例,表示法很莊嚴、莊重。法是利器,不偏不倚;在善就是善法,在惡就成了惡法。
管理人問:道沖是道被沖走的意思嗎?
這個沖是充滿的充,道理很充足的意思,要如何道理充足用之不盡呢?佛祖說累世累積來的,你今天當管理人,在天文宮王爺說什麼,就知道要如何做,是因為你從年輕就接觸天文宮,累積的經驗到老,你的道會這麼充滿,是因為從小人生過程的磨鍊考驗,生老病死苦,種種看很多,才會說這樣的道理,沖這個道,也是渠道要清暢的意思。
20091001(農曆08/13)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5-8章

關閉
【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點開觀看釋義

要反觀衡量自己的行為舉止,人都會有想法,每個人有想法才會產生禮貌,何謂禮貌?有禮,去做該做的事,不該做的就不要做,很多事情,沒有因,就不會出現果,事情怎麼形成,就要找出因,去解決,天底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只有打不開的心,說該說的話,任何事不要挑撥離間,中庸之道,是不好也不壞。行以善法,則天地即為仁,君子自強不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四季變化生活,這就是天地間的道理,多說可能會多錯,不如守住中庸。

關閉
【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點開觀看釋義

虛懷若谷,做人謙虛,凡事靜,耳朵放重一點,好壞自己知道就好,不要到處宣揚,好的要稱讚他人,壞的安靜就好,不要多說,做人很玄妙,虛懷若谷此道理看似簡單,但人未必做得到,因為人容易起煩惱心,貪嗔痴,七情六慾,萬化道理之門,即為天地之根本,也就是做人的根本,善惡都沒有的時候,就是人最原始的時候,中庸之道是做人根底,當你覺悟了此道理,就譬如將錢存進錢庫,用之不盡,好比頓悟了道理,吸收進腦裡,就用之不盡了。奇妙不可解謂之去,孕化之體謂之牝。孕育世間諸人、諸事、諸法皆為奇妙實事,但又真實。

關閉
【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點開觀看釋義

人世會滅,自性自存,地球看似沒在動,但天地照這個道理在走,所以不會生也不會滅,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像管理人一樣,先辛苦的做一做,熱鬧的時候,大家就看的到一派祥和,活動還沒開始就先行動,快樂的時候也感到快樂,那個就是所謂的成就,因為一個人可以帶給眾人稱讚,讚嘆,人絕無十全十美,人如果做到有六個人稱讚你,兩個人罵你,兩個人沒意見,這樣就很好了。所以天地生生不滅而久長,蓋因天地本就無即刻的生與滅,在一定的時空中,保有本來狀態,而大聖尊的意思就是要人保有原始初性,不隨善惡讓本性生滅。

關閉
【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點開觀看釋義

任何東西,使用得當就不會出現問題,就像這次水災一樣,在使用不正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反噬其身的現象,做人要和水一樣,不與人爭,水是利萬物的,不被外在所動,前提要是對的,人心就是要像山谷一樣開闊,要有仁義、禮貌,講話要有信用,凡事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做到好,不簡單,要做到完美,更不簡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何器?利人的道德與善,自然社會會給予我們評價,很多事是無法強求的,也要看動機是否合乎實質道理。水似德、似性,
要隨緣而安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捨棄一切有為相虛空之後才是法性自存不滅的開始,意即不受空間、時間的拘束,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徐府千歲課後諭示
(一)人生若夢誰非寄,隨處能安即是家

誰無夢想,夢想可以無限生長,無限擴充,可大可小,有一個小沙彌每天都要去溪邊,挑水回來寺中用,有一天在溪邊舀水,舀到一隻蝌蚪,水乾掉回到寺中後,發現有隻蝌蚪在裡面,他本來要把牠舀掉,但被老住持看到,叫小沙彌養牠,我叫你放生你再放,一個禮拜後,住持就問小沙彌,你養的那隻蝌蚪有沒有什麼變化,小沙彌說,師父,牠後面長兩隻腳出來耶,師父說,那你再繼續養牠,一個禮拜後,再來問小沙彌,小沙彌說尾巴怎麼不見了,也長出前後腳,好像有個形狀了,師父說你一個禮拜再來找我,我再跟你說,後來小沙彌告訴住持師父,牠成了一個體,變青蛙了,師父說你明天要去挑水,可以幫他放生了,小沙彌要挑水回寺中途中,看到師父挑了一捆木材,小沙彌很疑問,問了師父為什麼要挑木材,因為我剖了木材,在替這些小樹超渡,小隻的蝌蚪,要如何成長,牠要有這些過程,斷尾巴,才能生腳,生頭,成一個體,牠要有捨才有得,小樹要長到成大樹,生長過程會長出一些雜草雜枝,要靠人去整理它,它不能自理,它本來有得,但它要有捨,這首詩在告訴我們,做人要有捨有得,捨中有得,得中有捨,在修持的人,人情事物是很簡單的。
(二)常樂柔和忍耨法,常住慈悲喜捨中
日本有個國師,有一天他要坐船去對岸,船老闆他要等人都到齊才要開船,法師也要坐船,等人到齊,船老闆就開船了,開一段距離後,有一個日本武士,一直在後面喊,叫船老闆等他一下,回來載他,船老闆說,我已經開到中間了,你還叫我返船(翻船),壞兆頭啦,結果法師就告訴船老闆,大家出門在外,看武士跑的這麼急,應該有急事才對,回去載他一下吧,後來船老闆想說法師都開口了,就開回去載他,武士上船後,卻跟法師說,船上都沒位子了,你讓座給我啦,法師就笑笑的讓座給他,而因為法師比較老,動作比較慢一點,武士忍不住,就用鞭打了法師ㄧ下,船上的人憤怒的看著武士,之後大家陸續下船,船老闆告訴武士,你真的很差勁,我會回去載你是因為法師幫你求情的關係,你竟然沒有抱持感恩的心,還惡言相向,還鞭打他,武士聽了覺得很羞愧,原來剛剛船上大家在瞪我就是這樣,大家都把我當作廢人,連說都不想跟我說,武士聽完馬上跑去找法師,法師在溪邊清洗傷口,武士對著法師合掌說:我很抱歉,很羞愧,我沒有慈悲心,還對一個出家人這樣,法師跟他說:沒關係,大家出門在外都有不方便的地方,互相體諒就好,聽了大家都合掌恭敬他,這故事告訴我們,宰相肚裡能撐船,在修持的人也好,普通人也好,肚量都要大一點。
20091008 (農曆08/20)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9-12章

關閉
【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點開觀看釋義

道德經整本都在說做人,如果你領悟了,很多事都能一笑置之,順其自然,不要強求,好比選舉,鄉長、縣長一心想當選,卻無所不用其極,花大錢,花時間,花精神,周旋應酬,還要花冤枉錢,若選上就好,沒選上會因此窮愁潦倒,今天賺五萬的薪水,就做五萬的事,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賺五萬,卻花了十萬,就不太好了,現在下一代的年輕人,要學習用心觀察,事情還沒遇到,就先選擇排斥,不去嘗試,以前的年代,遇到不會的事情,則是去嘗試它,否則哪知道自己不會,當你的藉口大於需求時,你這個人就是懶惰了,我贊成現在的年輕人要多磨練,多看少說,人的智慧就好比土在塗牆,一層一層覆蓋上去,一層一層增加,有些經驗用的到,有些用不到,但會在某些機緣上就會用上了,譬如學電子的,電機螺絲也擅長,當某人螺絲工廠遇到問題時,卻因為我的一句話,而解破它了,事情就解決了,別人就會對你另眼相看,請求你幫忙很多事,這叫雪中送炭,若是錦上添花的話就沒人會理你,好比自己當選了,花籃排整排,卻沒時間會去記住什麼,如果今天我遇到困苦的事,別人推我ㄧ把,一點水,一滴露,我會備感感恩,學這些都是備而不用,我比別人更有先見之明,我明知道這條路不能走,這件事不能做,我卻偏偏去做,往往後果會不堪設想,如此的判斷力,都是靠過去學到的經驗警示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萬一在兩難之間,今天有兩個男生在追我,兩個人條件都相當,但有經驗的人就懂得做出適當選擇,否則只是一拖再拖,永遠沒有個結果,三方都不好之外,還會造成雙輸的局面,判斷能力正確,自然也會受到肯定,一件事情很困難,我可以把風險和處理方式降到最低,這就是成功了,因為我不需要向他人負責,現在的年輕人總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呢?這都沒有問題,但往往沒有問題的情況下,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更大的問題,很多事情都可以事先預防,經驗法則告訴我們這條路不要走,卻偏偏要去走,那後果就要自己來承擔了,取跟捨,很重要,把這個人,這件事,這個物捨去掉,你會覺得很可惜,但你沒捨去掉,你會知道未來是更糟還是更好呢?未來是個未知數,做人就像一杯水一樣,如果裝太滿就裝不下了,道理就是如此簡單,做事情要按部就班,做人不要太過自滿,要留個退路給自己,自己留八分就好,留兩分給別人走這條路,今天我個性很差,處處針對眾人,當你講話不合我意,對你大小聲,甚至是中傷,有智慧的人就不會跟這種人當朋友了,跟你一起生活的家人都會對你閃避三分了,難道自己不會想,也沒有羞恥之心嗎?不能認為自己個性本是如此,你憑仗的是什麼勢,可以這樣任意對別人發脾氣,靠你很有錢,或是靠你功德做很多,當你功德做到十全十美,但只要口出惡言,所有的功德林就會燒到連一片都沒了,因此而功虧一簣了。你憑仗什麼,有錢有勢,沒朋友什麼也守不住了,在古代,朋友多,機會多,自然就生財,五湖四海可以說這個人交友廣闊,朋友多,賺錢賺到如五個湖四個海這麼多,這麼大,這支劍放在布袋裡,戳破它了,金銀財寶就因此流掉了,大聖尊說的金銀財寶不是真正的錢,而是本身修養的精神食糧,本身修養到很好,但只是受了點刺激,就脾氣大發,大才子蘇東坡學問飽滿,有一天他寫了一首詩給佛印禪師看,八風吹不動,我練到如如不動,金剛不壞,佛印禪師對蘇東坡回了一句,屁啦!蘇東坡馬上抓狂,佛印禪師又對蘇東波說,你修身如此高深,才高八斗,卻一屁打過江,你有多厲害,其實是井底之蛙,多行不義,必自斃,做壞事到達極限,必定會嘗到惡果,不要過於驕傲,善報,惡報,速報,遲報,一定會報,要常常反省自我,成功不必在我,天文宮有今天的局面,不是我 徐某人的力量,而是眾人的力量,以某弟子來說,他做個經理,已經到達一個頂峰,雖然可以再爬上去,但只是個職稱上,形式上的不同,不如退而求其次,一來身保住了,老闆想辭職我,自然沒有理由,因為你安於現狀,錢領的越多,老闆壓力越大,現在景氣差,永遠會成為第一個辭職的對象,老闆看見他安於現狀,不會趁火打劫,他獲得的是底下群眾的力量,提攜後輩,若他今天是做到副總經理,別人對他的評價又不同了,會認為他是踩著我的身體上去的,一杯水的經驗已經快倒滿了,就不要再倒了,倒了就沒退路了,他可以升,但很快的就會退休了,成功不要過頭,他帶著別人的祝福和讚嘆退休下來,才會更好。

關閉
【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點開觀看釋義

 中醫說營衛兩氣,營衛是外與內,外就是皮膚外和皮膚內,營魄是魂魄,汲汲營營,有些人每天昏昏沉沉,茫茫然,得過且過,貌合神離,有體無魂,做什麼事,習慣成自然,不活潑的模樣,人都是如此,如果像有真正操累到的人,像跑業務的,每天被唸,或被稱讚,那心情都會不一樣,業務和一般上班族心態不一樣,因為他們面對的環境和一般人不同,業務總是會比較充實,看盡世人的嘴臉,看盡世人的嘴臉有兩種,一種是我要比你還奸詐,另一種是很有良心,一腔熱血不會讓你打斷,照這本意來做,較奸詐的人,賺錢速度較快,什麼時候要走到盡頭不知道,抱持本意的人就如龜兔賽跑,一步一腳印,這就是人生,善與不善,惡與不惡,有沒有出賣你的靈魂,做好事和壞事,做好事相對走的是好路,真正的道路。真道,有沒有把它合而為一,今天來唸佛,走這條路就是好路,我今天來罵神,質疑神,這條路絕對不是正的,就像吃飯我一定要用碗來裝,用盤子裝就不太自然了,有目的就不好,心常做善事的人,心自然就很正,有的人很木訥,如果你嘲笑他,他會馬上回嗆,這是人的本能,有的人,臉紅紅笑笑的,忍下來不跟你計較,回嘴就不好了,就會起口角,下下人必有上上智,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事情做了一千次,總有一次會成功,但聰明的人,做了一千次,總有一件會做錯,如果那件事做錯人,影響到很多人,那該怎麼辦,把脾氣去蕪存菁,就變成圓融,就像圓玉一樣光滑,這要靠堅持,和氏璧的由來就是如此,有一個人在山腳下挖到一塊玉,他抱去給楚淮王看,楚淮王說,這哪是玉,剖開它發現不是,楚淮王覺得被欺騙,就剁了那個人的腳,那個人抱著那塊玉哭著回去,過不久,那個人不死心又進宮面聖,楚淮王,又剖了一層,發現還是土,又剁了另一隻腳,最後楚淮王剖到最深的一層,發現真的有玉,把它傳承下去,這玉石傳到秦始皇年代,終於彫成玉璽,這就好比人被外在污穢包圍,一層一層敲掉,好壞要由別人來評價你,磨練你,才顯出那個珍貴,而不是自以為自己很厲害,人慢慢修練出光芒來,去蕪存菁,人如果有修行,就是要與世無爭,像大自然,我們一直破壞它,所以大自然用洪水,颱風,地震來警示世人。

關閉
【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點開觀看釋義

做人不要做到太緊湊,就如木材如果做的太貼近,要如何打洞進去,讓每支木材穿進去,做成車輪,就如爬到很高,阻礙到我的路,我會把你拉下來,做什麼都沒退路了,把自己的路做死了,好比現在修為很好、學問好、脾氣好,但沒地位,只是平民老百姓,學到好學到飽,備而不用,要成器成才,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做人不要做到滿,隨時保持水六七分,留個三四分,讓後面的人提攜自己,才有多餘的空間。

關閉
【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點開觀看釋義

五花十色,會讓人眼花撩亂,像流行歌曲,長期戴耳機會使人耳聾,吃東西吃山珍海味會讓人很開心,打獵,打不到會抓狂,珍珠瑪瑙鑽石,帶在手上不安全,做事情也很不方便,聖人當做沒看到,三餐求溫飽就好,人目前追求的都是慾望而已,卻忘了最基本的三餐,除了三餐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帶走的,要懂得取捨。

關閉
【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點開觀看釋義

 經傳裡面有一位出家眾,這個出家眾被趕出來,被趕出來之後就邊走邊哭,走了很遠,遇到了一個鬼,鬼遠遠就看他哭得很傷心,還不時在嘆氣,等到這個人走近後把他攔下來,問說,師父啊!我看你一路遠遠的這樣哭,哭得很悲慘,還不時嘆氣,你到底怎麼了呢?師父邊哭邊說,我在寺院裡不守戒律,為非作歹,都欺負同伴,最後他們全部欺負我一個,之後就被趕了出來,鬼聽了就笑說:沒關係,我跟你一樣,我也是被管我的天王趕出來,我跟你差不多啦!兩人結伴而行,鬼說我幫你想個主意,你已經被趕出來了,以前還可以修供養,有得吃有得住,現在得露宿街頭了!鬼說平常你是看不見我,我看你在哭才現身給你看,我跟你回寺院,你踩著我的肩膀爬上去,因為別人看不見我,你像走在半空中,這樣回去表示你有神通,師父覺得辦法不錯,兩人就走回寺院,師父爬著鬼的肩膀上去,村民都看著讚嘆這師父怎麼那麼厲害,有神通喔!那以前把他趕出來的寺院不就都誹謗,誣賴他?於是村民重新供養這位師父,給他錢花還供他吃住,這下兩個就囂張了,鬼跟師父說如果村民供養你,錢跟衣食你得先讓我享用,過了一段時間兩人平安無事,有一天,鬼又讓師父爬上他肩膀爬出去,大搖大擺,鬼卻走到一半用跑的,因為管鬼的天王在後面,鬼嚇到拔腿就跑,師父就一直叫鬼之名,鬼就隱身,結果出家眾就摔下而死。所以陰和陽才有兩種道理,陰陽不二理,活的人也要騙人,無形的也要騙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人為了我們的地位、權力、玉俸,一旦我失去這些的時候,就來做一些比較特殊另類的事情來達成目的,善惡一點心,今天被廟寺趕出來,在廟寺裡已經失去了一切,不再受寵,我們應該檢討自己,卻反過來想一些壞主意來騙人,最後也只是自討苦吃,此章上到這。
寵辱若驚用這個故事來開頭,自我博愛,一般人都這樣,不像聖尊說的廣大博愛,我心中既然無存高跟低,自然得寵不得寵,不在我心中,就像一朵花芬芳,我不要這個東西,自然就不會被這個東西害到,就像這個印章是檀香的,不過我只要不喜歡它,八竿子打不著邊,自然而然就沒有得失心,做人,做神都一樣,此章隱喻現在社會上的人,往往為了一些事往往超出了自我,做過頭,得到的是批評而不是讚美。總而言之,如果沒得失心,就不會有寵跟辱,寵就是好,辱就是忍耐,這樣困境、麻煩就不會找上我們。如是得失心太重,得到之後怕被贏過,得不到也會怕,所以說寵辱若驚,剛剛說愛,博愛,愛以生為天下,廣大的博愛就是既然無得跟失,自身德行就很好了,何必在怕!陰陽非有兩般理,我已解釋完了,用這個來當一個起頭。

關閉
【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點開觀看釋義

無物之象,看不到叫夷,聽不到叫希,摸不到叫微,依現在而言叫做空氣,有時候會看到水蒸氣,可是卻摸不到,卻又不能說它不存在,比如說像我們人趴在桌上睡覺也會有霧霧的氣,這叫無物之象,這種東西是我們看不到,摸不到,卻使用的到,而且它還養這些眾人,所以說現在科學家要找個新的適合人居住的環境,第一要件要有空氣,沒有空氣,人、植物跟動物都無法活,所以宇宙是不是息息相關,地、火、空、水四大元素。如佛教所說,才能造成人的基本要素,一旦欠缺這些,天災地變,水過度風也過多,空氣不好,破壞了自然的定律,當這些東西合為一體的時候,它足以養千百萬的人,來活化萬物,這章聖尊要讓我們知道說,不要以為這些東西很小、沒有價值,我們就忽略、鄙視、排斥它,往往成功的關鍵都在這小小的關鍵裡,所以最後說一句,是謂道 紀,道的規律,我們在第一章有解釋過了,馬車走過有車輪印,後面的人跟著車輪印走叫做道路,都照著人家走過的道路,就是規律,所以說萬物世間,環環相扣,你有一種東西把它忽略掉,從大自然的規律中排除掉,這個洞要怎麼來補?就像鷹架,慢慢抽離就會崩塌,往下壓。好比最下層的是人,世界上使用最頻繁最多的,當然要受的苦楚也最多,所以聖尊幾千年前就提示我們這些,做人根本愛護大自然,包括周遭所有事情,一旦偏離、捨棄了,不是看不到,是未來一定會發生,就連天地萬物都講求紀律,何況是你小小的一個人類,所以說人如果不照倫理,天就不照甲子,就是這樣,一年四季都照正常規律,結果人為破壞了,現在四季時序都亂了,這就是單純的無物之象,我們管不到,看不到卻可以去觀察到的東西。

關閉
【十五】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點開觀看釋義

善為道者,得道的人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心,這是以前,現在如何來說得道的人?穿著袈裟在電視上弘法,頭髮剃掉,或者是說是第幾世的轉世龍象,現在好像是這樣都算是得道之人、得法之人。來看六祖慧能,翻千山,越萬嶺,才來五祖門下學法,學這個法還不是輕易就見到五祖弘忍大師,是透過他門下的一位徒弟幫他介紹,之後才來證法,前前後後要花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如果要求法,至少要十五、二十年的時間。要成為全中國的祖師(六祖),要付出二十年的光陰,這二十年吃了多少苦,十幾二十年的光陰才培養出一個。所以聖尊講善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榖,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講人的品行,現在的人有經過大的苦心,就當得道了,這樣是不正確的,所以才常說現在的人太過於富裕,沒經過痛苦哪知道艱苦人的一些生活過程,包括他心理的想法,講出來的道就會偏頗,所以世尊經過了一輪的生老病苦之後才知道人生就是這樣。所以覺悟到這些事,當然對未來的路會更加清楚,也不會偏掉。體會不到苦,也沒辦法去學這個法,第一點人格品行就無法滿分了。所以人是在困苦中不斷成長,成就才會成就他的智慧。此章是聖尊反過頭來說得道的人的好處,但已經不適用於現在,以前的人會守禮節,現在不是了,現在還有人有七八個分身,也自稱是第幾代的禪宗的宗師,這根本不像話,可是還是很多人信他,過去聖尊說過累劫以來,這些人跟他有因緣,因緣合和,過去也是佛的一顆種子,我們也不能否認他的法,只是他的法不夠圓潤,沒有去究竟,沒有領悟到最終的目的,他有功德,可是也有他缺陷的地方,他有在度眾沒錯,只是方法不對。

關閉
【十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點開觀看釋義

人如果可以做到像之前所談,就不用走到這章“沒身不殆”,不用怕身被毀壞,這個身不是肉體,而是佛教所講的法身,這個法跟德都不會被破壞,人永遠尊敬我,所以秦國建造一個都江堰,幾千年來受惠幾千萬億人,現在大家都感念秦始皇的德政,因為他腳踏實地,照德來走,不是隨便做做,做就是要把它做到最好,最順,才不會一下子這裡有問題,那裡又有問題,這種道路哪走的久?這樣就無法做到沒身不殆,這樣心跟名聲才不會被毀壞,達到虛無的境界,到底怎樣才叫虛無,這太抽象了,所以十三章講到天地萬物來紊化動物、植物,如果有照道理來走,就不會有一些是非,有一些找不到病因的痛是最可怕的痛,檢查的出來的病還好處理,但是如果檢查不出病因,時間一到就會痛,就會擔心的不吃不喝,所以道理好比這個,每一個步驟就是千百年來不變的定義就叫做道,越牆而過就會有越牆而過的麻煩。
管理人請教:
第十四章說到的萬物之象,無物之象可以對應到人體。人如果沒有空氣也一定要死,水火木金土,金是屬肺部,水是對應人的腎臟,這比喻不錯,地、火、空、水,構成人體的四大要素,比較抽象,依中醫來說,木火土金水,木就是肝,火就是心,土就是脾胃,金就是肺,水就是腎,六腑就是膽、胃、膀胱、三焦和大小腸,所以醫生有三種,分為上工、中工及下工,肺部病怎麼治?下工的治法,肺部受傷直接給肺部的藥,會好,但是要很久,有時候也只是巧合,第二種,中工的治法,這種醫生會問是為何受傷?再來開藥。上工的醫生就會跟你說,肺部受傷病變,都會有影響,所以常說人的五大元素是缺一不可,不是說是腎臟病就固定吃腎臟的藥,所以腎臟的藥開下去,胃腸及肝都要顧,但是是以腎的藥為主,肺部也同,肺部屬金,有的會剋土,有的會剋木,五行相生相剋,肺部差有時候胃腸,肝也都不好,反回來剋它們,就是這個道理。肺部差大腸蠕動也差,所以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元素,這些元素是我們身體必須,五臟都不能缺一角,缺了一角拖了就不得了,常常在感冒,到最後都是影響到肺部,相生相剋,人的五臟都要照顧好,運轉正常的話,人就正常,自然就能達到養生,保健。這也是叫無物之象。
這幾章主要講的就是做人處事要有包容心,照一定的規律走,當然做什麼事都會順遂,要體悟世事無常,常常在說什麼是空?得到之後放掉才是空,比如說有一個人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突然有一天生病過世了,原本每天見面的人,突然就離開了,心裡就會有空虛感,不踏實就會產生恐懼感及悲傷,這樣搞壞我們自己的身體,相信不是另外那個人樂意看見的,對於過世的人,我們應該為他誦經,這樣為了他好也能為自己好,一直流淚是毫無意義的,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小看空氣,一旦拋棄、遠離了你就錯過了!做資源回收也不一定不好,有些人做這些一點一滴的累積,最後還買了很多房子,留了很多錢給子孫,就不能說這是無意義的工作,不是鼓勵大家都要去做資源回收,重點是小事不要去忽略掉,所以人說『能吃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有時候機緣好壞,可遇不可求。人跟神是要互動的,互動更大,冥冥之中神給的會越多。
20091022(農曆09/05)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17-20章

關閉
【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點開觀看釋義

漢朝有個皇帝叫漢武帝,他有個大臣叫東方朔,他做人很詼諧、幽默,頭腦很好,漢武帝有個奶媽,從小把漢武帝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照顧,但卻常常在別的官員面前,對漢武帝碎碎念,漢武帝覺得面子拉不下,一而再再而三,一氣之下要辭掉奶媽,奶媽說:我從年輕就進來宮內,故鄉的親人也都沒了,你叫我怎麼辦?你可以賜給我金銀財寶沒錯,但我回故鄉也沒親人,她每天很傷心的哭,後來她去找東方朔,描述所有情形,東方朔說:我會幫你忙,也叫奶媽早上去辭職,一邊走一邊轉頭看漢武帝,奶媽邊看就邊哭,這時東方朔很聰明就說:奶媽你不趕快走,在那裡哭哭啼啼做什麼,皇帝已經忘記喝過妳的奶的恩情了,皇帝聽了很難過,想著過去小時候生病苦痛都是奶媽在照顧,現在怎麼那麼無情,後來皇帝就把奶媽留下了,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統治者的喜怒哀樂會影響很多人,做人不要忘本,忘恩負義,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用自己的意識在做事情,做官也好,做人也好,要廣納意見,廣納民言,政令也比較好推行,民才會順我們的意思來做,做人也一樣,過去曾接受他人的幫忙,事後不能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一層一層統治者手段都不同,親和親民,民風才會純樸,好的統治者很少發號施令,小至人,大至國家,都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要逾越過這個規矩、道理,在這個道理之下,做任何事情,我不會受到外面的約束,心裡面也不會約束,社會越民主的情況之下,會出現不好的產物,太自由會變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必須要用這個法來約束,這樣不是很痛苦嗎?人的心中失去了一個道德規範,道德自我約束,中醫說心為神明之觀,心是主宰身體的所有意識,很多事都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關閉
【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點開觀看釋義

人本由自我為出發點,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有的人拿著大我的精神,做的卻是偏差的行為,就像這次水災,各方捐獻的物資不斷湧進災區,國家也分好幾個單位在統籌,但卻在新聞上看到有人把捐獻物資扣押,捐獻的物資好比一個大道,這是人之道,每個人的愛心都集中在這裡,卻因為個人因素,私底下留下來用,這種行為很不好,如果人人心中都存有仁和義,就不會去做這些事,反而大道就不會廢止,因為大家都不會有私心去做,就不需要去規範它,那些人被抓到後,藉口一堆,假藉大仁大義來行宵小之舉,沒智慧去判斷,被騙了一次,下次如果是同樣手法就不會被騙了,這是有正反兩面的。

關閉
【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點開觀看釋義

人有判別、分明,是非分明,善惡分明,黑白分明,人要把壞的拋棄,把不好的觀念丟掉,從百姓身上拿這些錢,做一個君王的人,向百姓污錢,要把巧智,機巧丟掉,想想當下真的有獲得嗎?從字面來看,假仁假智要拋棄掉,真誠對人,現在很多人做人很奸詐,沒仁沒義,不忠不孝,要恢復孝順的本性,才會長久,把巧詐和私利拋棄,盜賊就沒有了,但把巧詐和私利拋棄,盜賊還是有,因為人的欲望無窮,要懂得約束自己,心中不要起貪念,民要樸素,不要穿金戴銀來庸人自擾,招惹這些麻煩,像現在很多社會案件,女生遭受侵犯也不完全是男生的錯,如果今天行為端莊,儀容正常,就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了,這都是相對的,當然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但當下是否在引誘人來犯罪,正的要講,反的也要講,好的裡面有壞,壞的裡面也有好的,都要兼顧,善與惡兩件事情,該受的你要受,思想就像野馬一樣,跑出來就控制不了,思想很重要,它可以左右我們的一生。

關閉
【二十】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點開觀看釋義

好話,壞話一句話,說出來的效果就不同了,就比如教孩子,一句你垃圾你沒用啦,跟另一句,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需要爸爸幫忙的,一句話兩種意思,差別就很大了,做人做事,不管暗和明都是一樣道理,好話壞話就一句。美好跟醜陋,很多人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內心是有多麼醜陋,現在很多人都只看外表,卻忽略了內在素養,現在當家長的如果品行就不好,如何教導下一代?自己源頭不檢點,發生很多事後,當然有神問到沒神,好跟壞,不好跟好,要多去了解,它其實相差不是很遠,相差多遠和相差多少?這句話要注意,如果深入去了解這個人,會發現原來這個人打腫臉充胖子,其實他背後有很多問題,是不是要進一步去注意一下,但不需要深入了解。很多高學歷的人,反而被詐騙集團騙的團團轉,因為他的心中已經忘記怎麼去評斷一件事情,認為自己很聰明,這樣做都是對的,如果多了解,多注意一下,就會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了。

20091112 (農曆09/26)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21-24章

關閉
【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點開觀看釋義

大德的願景,遵照這個道在走。道這種東西若有似無,摸也摸不到,聞也聞不到,也吃不到,才會說惟恍惟惚。不管去到哪都是渺渺茫茫,從頭開始學,做久就知道怎麼做了,這就是一個道理。道路在茫茫渺渺中,自然會去摸索出規矩,惚兮 恍兮其中有象,自古以來,道理是沒改變過的,人要做事、學法、念經都一樣,聽久自然就會了, 恍恍惚惚藐藐之間,說他不存在,其實是存在的,這個法本來就存在的,搭上這個線,早就存在只是我們沒去注意,存在在心,只是不想去面對而已,自古以來道理都是一樣的,道理一直都是存在的,沒去發覺而已,靠人去了解發覺,再來說大德、德行,想做的好的就要照這個步調來執行,再來呼應孔德之容,好的德行、發大願的人,認真走的人所面對所學習的都是這些。

關閉
【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點開觀看釋義

此章就是教人做人,有一個年輕畫家,想拜師,天下沒人是我的老師,某天這位年輕人去拜訪一位老禪師,稱己會畫圖,一直想拜師,讓自己畫圖功力更高,找了找好像沒有一個有辦法當我老師,不知道老禪師是否有什麼指導?老禪師說:畫圖我不會,不過我很愛收集名家所畫的圖(丹青),你說你畫的不錯,那你幫我畫一幅畫,年輕人問那你要我畫什麼呢?老禪師:我還蠻愛喝茶的,那你幫我畫個古樸典雅的茶壺跟茶杯,年輕人覺得簡單,一下子就畫好了,畫了一個茶杯倒茶入茶壺,茶壺傾斜有水流到茶杯裡,畫的還不錯,拿給老禪師看,老禪師覺得不對,應該是茶杯在上面,茶壺在下面才對!年輕人說老禪師你糊塗了喔!老禪師說原來你知道這樣是錯的喔,茶杯在上面,茶壺在下面,我怎麼幫你倒茶?意思是你太自滿了,茶怎麼倒也倒不下去,茶杯得要在下面,茶壺提高,才有辦法倒水下去,年輕人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從此以後就收斂了,彎曲的東西它也是會直,低窪的地方就會裝水,窗戶如果舊了,破了就能換新的,少了就可以得到,多了就會迷惑,人就是這樣,年輕人很會畫圖丹青畫得不錯就自以為沒人可以當他的老師,他一直覺得他的畫是最好的,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反過來想,有人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要來修煉我們的本心,以前讀書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旦考上狀元全部的人都知道了,還沒考上之前,這段時間就是要來修我們的學問,諸葛先生就是天運還沒到,就當是在練自己的內才,時機若到了,就能出來輔佐真主,現在的人很容易半瓶水響叮噹,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無欲則剛,人都沒慾望的時候,用什麼來攻擊他都沒用了,錢、名聲、地位什麼都不要的時候,你就沒辦法可以擊倒他!天下間根本沒事可以難他。做事無法一帆風順,就該退而求其次,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現在的人都是以進為進,步步逼人,社會環境也有關係,爾虞我詐,不懂什麼是以退為進,凡事點到為止,不做超過,自然就不會有人來找麻煩,今天被壓迫、侮辱了,我退回,對方會失去一個面,有很多眼睛在看著你,但是退回到原點,只有一雙眼睛在看,誰容易出錯,是非黑白清楚。

關閉
【二十三】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點開觀看釋義

刮風、下大雨不可能下整天,一下整天就會損失慘重。在聖尊那個時代是不會這樣,這就是天地的道理循環已經被破壞了,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人有照道理走,天就會照道理走,環境變得越糟,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會越來越暴躁,糧食越少、天氣越熱、一熱就脾氣不好,變成像是人間煉獄,選擇什麼行為方式就會得到什麼果,好比教小孩,有些很會打,有些隨便養,可想而知,這兩種小孩長大一定不一樣,同於道者,道亦樂之,同於德者,德亦樂之,如果選擇正道,正法自然就會來,你不講信用,人家就對你不講信用。

關閉
【二十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點開觀看釋義

走路踮腳尖或者大步走,這都站不穩、走不久,以前有一個禪師很會畫圖,不過你要請他畫圖得先拿錢給他,有一位女信眾找這位禪師要請他畫圖,禪師說好,不過錢要先拿來,不過女信眾要求禪師要到她家畫,禪師不以為意就說好,她家裡宴客來很多人。禪師去了之後很快把畫畫完,趕著要離開,女信眾就站起來說,這位禪師就是很愛錢的禪師,我介紹給你們認識,禪師也沒說什麼,女信眾要繼續污辱禪師,女信眾拿了件裙子要老禪師畫圖,不過禪師還是說要先付錢,禪師說要兩百兩,眾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這麼愛錢?一探聽出來才知道,因為這個村落都沒下雨,沒法收成,蝗蟲過境,村莊的人沒東西吃,所以禪師才每次畫圖都先收錢去建一個糧倉來救濟這些人,禪師的老師要往生之前交代說這間廟有點小間,要建大間一點,這個目標還沒完成,一但完成後這支筆就封筆,不再畫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道理若正,不要去在意別人的想法,心中堅持的理,來完成老法師的遺願,我就不再賺錢,過程中被誤解、排擠,但我知道這條路是正確的,大家反而了解之後更支持他,做人謙虛不要好高騖遠,有遠見的人,人家就看的到,不明事理的人就看不到,出家人再說山間日月自來去,自來自去無拘無束,天地浮雲無是非,人的心境就該如此,如果遭受到這樣的困擾,不要聞雞起舞,客觀跟著正道走,遵循自然、正道就能修到好結果。
 
20091126 (農曆10/10)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25-28章

關閉
【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點開觀看釋義

聖尊說有個東西開始形成的時候,天地還未有的時候,就有這種東西了,它就是道,天地在運轉,它就存在了,就像天地的母親一樣,生生不斷,聖尊統稱「道」,看不到的,抓不到的,無法形容就稱它為「道」,古早人說天地,天為上,地為下,天地人,天地后土後才是人,是這樣的關係,法也一樣,法來滋養這個天,滋養這個地,滋養這個物,才來滋養這個人,是很隨和的,所以法才那麼自然。孔子說:有教無類,不會因為那地方比較不好,就不下雨,也不會因為這裡比較好,雨就下多一點,道法自然就是不干涉,不要違反自然,人在說道法自然時,好比生病,父母生下我們,除非有缺陷,五官、五臟六腑都一樣,為何別人身體比較好,自己就比較虛弱,是否後天沒有顧好,身體也有分四季,春夏秋冬,中醫說: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就是這個原理,利用四季的變化來治病,不要強求,自然就好。

關閉
【二十六】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點開觀看釋義

人的根本,失敗為成功之母,人如果穩重,就不會輕浮,相反的,人如果輕浮,就不會穩重,動和靜,靜靜的人,遇到暴躁的人,一個是急驚風,一個是慢郎中。大聖尊說:聖人每天離不開輜重,終日離不開吃、喝、拉、撒,這裡說的就是基本,每天張開眼睛,就要吃早餐、工作,中午時間到就要吃午餐,離不開根本,普通老百姓就這樣了,何況你是一國之主,一國之主和百姓一樣,只不過吃的比較好而已,基本動作就是吃、喝、拉、撒、睡,都要經過,就是在呼應前面,道法自然。吃、喝、拉、撒、睡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要去刻意,也不要去苛求,聖尊說凡事不要太過頭、太苛求,剛剛好就好,一國之君也是如此,人如果沒有修養根本、修身,連根本都失去後,天下就沒了,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如果連修身這根本都做不好,一直怨天尤人,這是不好的,自己要先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關閉
【二十七】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點開觀看釋義

人在做善行,就好比車輪行駛過的痕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好話、壞話都是一句話,說出來了就有紀錄。道理不通徹,人就比較固執,想不通,解結,解冤結,如果繩子沒有打開,結永遠在那,話不講不明,燈不點不亮,道理不說又不通。聖人常在救人,好的人常在救不好的人,但是不好的人不正的行為,是這些善人的借鏡,人事物都是一樣的,對的事我們要持續,不好的事要引以為戒,傳承好的習慣,好人永遠會教人家做好事,好壞事選擇說或不說,做錯的人聽不聽、覺不覺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關閉
【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點開觀看釋義

知道他的強項在哪裡,我們就要把弱的地方守住。做人的度量要像山谷那麼深,德行都不會離開身邊,回歸原始。白話一點的就是當做不認識,這比較消極,積極一點的則是我不跟你計較,這有兩種說法,嬰兒有性本善和性本惡,大聖尊說凡事不要犯同樣的過錯,錯了就不要再去做,否則會走到死巷,求助無能,到最後都要走回原本的路,原來的地方。玉不琢不成器,璞玉慢慢雕刻,最後它會發光發熱,發出它可用的地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什麼事情,要先修德,才不會犯同樣的過錯,一直重蹈覆轍,人生就無意義了。 
 
20091203 (農曆10/17)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29-32章

關閉
【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點開觀看釋義

關閉
【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點開觀看釋義

此篇是說一般當官、當主管的,講的範圍比較寬,治理天下,以前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動亂。人多就是要管理,少至一人,多至無上限。等於管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個國家要如何管理?個人也是要管理。大聖尊這裡是以國家天下來說,一個國家要如何管理,是要用強制、暴政還是用人情、隨和來管理?國家統稱天下,天下是個神聖的東西。大禹鑄九鼎,一言九鼎,國家就像鼎很貴重、神聖,要統治天下國家不是隨便可以統治的,人也不能隨便,一些細節小動作都要去注意,
厲害的人就不會這樣做,不會驕傲、虛華、做事太過,這部份印證上週說的要治理天下凡事要仔細不要隨便,想到透徹再做。二十九章說天下,三十章說如何來輔佐天下。用道來輔佐,這句來印證不以兵強天下,要輔佐皇帝,盡量不要用戰爭來輔佐,戰爭後會民不聊生,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後就有很多問題,要輔佐的人不要隨便講戰爭,個人也一樣,不要動不動就動粗,目的雖然達到了,可是這目的卻不一定是想要的目的。

關閉
【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點開觀看釋義

兵器這種東西是不祥之物,有道德的人不會去使用,有時候沒使用反而也不行,有時候是為了自我防衛或救別人,君子居則左兵則右,以前是以左為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是比較理想化,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以喪理處之。聖尊是說治理天下是很神聖的要像辦喪事這樣莊敬謹慎的態度來面對。孫子兵法十三章兵者惟戰,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

關閉
【三十二】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點開觀看釋義

道就是無名、無形、無色、無相,很樸實,天下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道擊破,君王如果可以遵守,自然就會去服眾,兵服就是這樣。天地乾坤陰陽自然就會去相合交流。百姓人民就會自然遵守。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天下國家都一樣像百川,道理就像百川一樣流入海,佛祖有八萬四千的法門,最終目的還是教你成佛。
20091210(農曆10/24)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33-35章

關閉
【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點開觀看釋義

孫子說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優點,也要知道自己的缺點,知道對方的優缺點,每場戰爭就不會輸了,做人做事都一樣,以人的個體來說,天氣很冷卻穿短袖,必感冒,天氣很熱卻穿長袖,悶住汗流不出去,傷身必中暑,對人對事自己有沒有自知之明,今天要選老公或娶老婆時,對雙方家庭也好,本身也好,日後生活也好,有沒有看遠一點,如果看不到那麼遠,這件事就不能做,大聖尊說的理念,大則可以治國,小則可以安身,好比今天開這張藥單出去,要思前顧後,吃下去會達到什麼效果,如果藥不能吃到治療生病的地方,就不要開下去,一時可以,一世不行,有道理我都講的通,信用的信,人說出去的話,用的到就是信用,我說東邊的路不要走,自己卻在走,這就是欺騙,久而久之就沒人要相信我了,做人根本就是身教、言教,身行要合一,言行要合一,說出來的話和行為有沒有相同,如果不同,要如何輔佐,了解別人,把這個人掌控的一清二楚,這是智慧,但你能不能把自己搞的一清二楚,那就要看自己明不明白自己,自以為聰明的人,智慧永遠不會用在自己身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如何告誡他人,好比今天我是王爺,叫人家不要抽菸,自己卻抽很多,還沒跟人家講之前,自己要先戒菸,說出來的話才有說服力,煙這種東西對我來說可有可無,我可以整天都不抽,如果我不戒菸就表示我被拘束了。在康莊大道上走,做人有沒有正,說話有沒有正,深深影響未來每件事,神人合一,人說話有正,神明自然會幫助我們,若講話不正,永遠只會怨天尤人,卻不會怨自己。人都有惰性,總覺得這樣就好了,害到的會是自己,不會是別人。道德經說:了解別人,也要了解自己,才會戰勝自己,吾常說來王府吾面對的是眾人,要了解自己的實力到哪裡,才能擺佈你們的事情,每個人來我都答應好,這也是不對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些因緣果報,勢必是要自己擔下來,很多人故意反其道而行,後果往往不堪設想,當了解這些道理後,明則保身,大事化小,自然壽命就會長一點,前面說這麼多,你是否有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表示了解道理。

關閉
【三十四】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點開觀看釋義

道理大到山,比海還深,海納千川,水是無形之體,要怎麼打滾都沒關係,它都能包容你,所以道好比水,道不是歪理,要照事情來評斷。例如你要嫁女兒了,要從小地方多觀察對方,這也是一種知己知彼,你不了解要怎麼疏通事情,所以幾十年來離婚次數這麼多,就是因為不了解彼此。勝不驕,敗不餒,人如果把成功當作自己的,就像梁武帝一樣,我一生修佛造世,造無數功德,請問大師我有功德佛嗎?達摩祖師說這是有漏的功德,這是人天功德,有漏,它還是在因果之中,做對,有對的功德,做錯,有錯的功德,兩者是不能抵消的,我做了九十九件好事,做了一件壞事,有可能前面九世先享受,第十世就慘了。乞丐孩子,生活困苦,也有可能轉世第一世先受苦,後面九世才會輪到好的,這就是因果,佛祖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我說的道理就是這樣。以上說的法,就是我本身有體悟到的,我今天才說出來給你們聽,經典有記載,不可以亂說的。常無欲,可名於小,常常沒那個慾念,沒有不好的心思,自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無欲則剛,沒有慾念,自然壞事、病菌就不會來找我們了,我們每天的心思就會很正常了。   說這個道很偉大,它不一定很偉大,你說它不偉大,其實它又很偉大,看你用在什麼地方。小人物他有大心思,大人物他有小心思,大人物做了高官,上至元首,下至宰相,有時候為了小小利益,擠破頭,想盡辦法報仇,還不如我們這些小百姓。要運用這個道,好比要蓋房子,種種細節和訣竅都要了解,看別人在蓋好像很簡單,但當自己去摸索時,還是有距離和問題的。道理要如何應用到很大,走到哪都用的到,那就是要靠平常累積來的經驗和知識,經驗知識要靠人和,當遇到問題時,有些人會好心教你,有些人卻會刁難你,但做人不可以這樣,有一天遇到問題時,我們還是會有求於人,不要忽視任何一個小細節,像開會時,有問題就可以提出來,我會去思考這個道理對還是不對,不能因為你不是委員或核心分子就不接納你的意見,這是不行的。

關閉
【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點開觀看釋義

車載,載什麼?載我們的知識,所以天下才會太平,人民才會安樂,國家治理好,客人經過就會停下來看,今天國家怎麼治理的那麼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過去日本人來台灣參觀工廠,先去看廁所有沒有刷乾淨,有時候從小地方做起,你會影響很多人,現在網路無遠弗界,例如我在網路上打石斑魚的生產過程等等,只是單純打自己的興趣而已,但內容豐富,讓網路上的人點閱、傳閱,一夕之間就成名了,很多人需要這些知識,他是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時候,有這麼好的東西出現,他會去廣為宣佈,現在每一個人要走的路,不怕你走慢步,怕你不走步而已,這步如果不走,你永遠就不會成功,不要覺得自己做的事不會有人認同,或是我做的都不好,沒人看的懂,但為什麼你要這麼認為?說不定有天會遇到一個知音認同你,無形之中你就會覺得很快樂,甚至透過這個知音幫你宣傳,生意越好,名聲越高,有的教授就是如此,寫書寫很多,一年卻賣不到五本,結果時機因緣到了,遇到一個出版社幫忙出版,幾百萬冊就這樣出名了,你要先去做,去等待那個因緣,不是坐在這裡等因緣來找你,因緣絕對會經過,和你擦身而過,每件事情都先做,因緣自然就會來跟我們碰面,很多人會被自己的經驗害死,33.34.35這三章就是在說,你有沒有了解自己,有沒有了解對方,有沒有了解這個道理,這三者是一條線的,為何要了解這件事?了解後才能成長,才能看出它的優缺點,看出我該走那一條路,看出我該怎麼做,人這樣就是成長,做人要讓歷史來評斷,這是比較被動的說法,你要評斷自己,你為自己打幾分,你要在當下的每一步,評斷之後再來走,不是說走一步,評斷一步,這樣做人太累了,評斷好就要出手,評斷好我們就要走,心才會坦然。
 
20100121(農曆12/07)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36-41章

關閉
【三十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點開觀看釋義

大聖尊教我們很多,面對很多事情虛虛實實,土木不是教你耍詐,但是必須要去應付的時候也是要去執行。聖尊的道也是一樣,因時、因地、因人就像孔子說的因材施教,水無實體,不管用什麼形狀罐子,水就會變成怎樣。道也是像水這樣,要用什麼理由方法來做都在此道之下。佛祖說八萬四千法門,條條都是對的,道路要是正道,王化就能佈施於鄉里。國家皇帝的仁德佈施到民間如沐春風,獲得實質的利益,生活品質、心靈,心情也快樂,將欲歙之就是如此。大聖尊一再的講這些道理。心要得到快樂、道理才是真的。不是有拜佛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意思就是穩當的。當下不究竟也是茫然。這些道理唾手可得但我們很容易疏忽掉。國之利器,不用設一堆法律,像古代堯舜禹湯的時代,政府只有一些人就可以統治天下,那時候民風純樸大家都知道自律。隨著世間人事變化才會越設越多。百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跟人之間不需要這些東西來約束。人拿出十分心三分理,事情就可以處理的很好。一般人常遇到事情就先發脾氣,不分青紅皂白亂罵,放諸於諸位,是不是都如此。必須先放下脾氣,靜下心來,先找出問題,再來解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也做不到的話在外面說多厲害都不值得信任。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家庭就是小社會,不可為所欲為。靜下心想,每個人若都持著他自己的理,到最後每個人都不對,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要給你的很微小,道理雖然小如營火,刻意忽略掉,這種道理是最好的。大聖尊說國之利器不可示人,這就是訣竅。每人個性不同,君王如能了解這些事,這就是國家的根本。

關閉
【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點開觀看釋義

道常不為而無不為,道這種東西若有似無,不用的時候它就是理,要用的時候它就不是理,因為都迷失了,喪失自我,在當下迷失自己,道理沒用的時候都很會講,真正遇到事情根本把道理放一邊。其實聖尊提醒我們不要讓道理變這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當君王的如果能遵守,萬物就會屈服於道理之下,不能說因為我們很渺小就忽略。不可忽視當下每分每秒,講一句話就會影響一個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天下萬物自然知道怎麼做。道理看起來很樸實,道理隨時都很好用,只是我們都把它忘記。當你工作時,老闆指派困難工作給你做,雖然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卻是老闆在考驗你,準備給你升遷機會。小心謹慎把事情處理好。道理怎麼使用到底知不知道?當下脾氣不要馬上來,做什麼事要先考慮清楚。侯王守之、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些人如果都有辦法自律,清楚做什麼,天下當然就安定。放諸四海之內皆兄弟。

關閉
【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點開觀看釋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低調低調再低調,有錢有勢的人都很低調。很多人會這樣。上面的人有德行,下面的人也該更有德行。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如果沒做這些舉動就沒這些事。有些人有點小成就就會去張揚,無形之中帶給別人壓力,這就是失德。凡事個人都做好,自然而然不去計較,先具備這些才不會做到過分,失去道義之後,什麼都得不到,百姓一定叫你下台。

關閉
【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點開觀看釋義

萬物得一,萬物唯心,遇到事情不得不走,有沒有把心放進去。要自己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心不清,道不清。心沒有放進去,來問道路也是白問了。道理要靠心來支持,修行跟道都一樣靠心在支持。現在都本末倒置,從根本來修,做我該做的事就是就是只有這一道門而已,就是佛祖說的不二法門。

關閉
【四十】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點開觀看釋義

萬物從一開始,一生二,三生萬物,道如果用的好,很多事情本來是違背的可以順著意思來做,柔弱勝剛強。天下萬物生於有就是回歸到第一章,有相無相,現在的人急於成佛,還是要從根本做起。現在很多人這樣,試著抬高自己身價。反而又跳入另外一個蘿蔔坑。

關閉
【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點開觀看釋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有智慧的人聽到這個道理身行合一,智慧沒這麼好的人,就像我們這樣的人,若存若亡。沒知識的人聽完就笑一笑不會去在乎。人生就是要享受?實在是很多這種人,看到這幾句思考一下我們是哪一種人。要如何對付這種人?只能想辦法教導。一個人講話就像一個人的習性。認真聽別人說話就能慢慢品嚐出這個人的個性才能講出這些人想聽的話。聖尊還是說道理似有似無,其實很簡單,如何運用才是最重要的。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理就像買賣一定會成功,就看個人如何做。
 
20100128(農曆12/14)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42-45章

關閉
【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點開觀看釋義

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此即為,菩提之種,懊惱之情,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這是織田信長說的一段話,人活在這世間五十年,要和天相比,就像大海裡的一粒沙而已,如此渺小,看過那麼多世間事,生老病死,好像做一場夢而已,夢就像流水一樣,這就是菩提種子,煩惱和菩提,一線之隔,看你要如何看待菩提種子,如果覺得它是好的,就會是好的,如果覺得不好,就會是不好的,這個道理在宇宙天地之間,哪有不滅的人事物,生與死一線之間,你懼怕哪ㄧ個,它就會離你越近,死是人生必經道路,來到人世間,自己達成了多少,到最後不是自己打分數,而是別人幫你打分數,五祖弘忍大師問六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是哪裡人?你要來這裡求什麼東西?反問一下自己,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把這些道理想通,一個道理通,所有的道理自然就通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週遭發生很多事,從小到大,你可能經歷過,看人世事,把它看的很淡,就好像做一場夢而已,大聖尊說謙沖為和,虛懷若谷,陰陽不二理,了解道理後,要懂得融會貫通。

關閉
【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點開觀看釋義

天下什麼最柔?水最柔,好比杯子是硬的,水卻能浮在上面,天下的歪理,你如何可以攻破,明白世間事就是如此而已,不言之教,道理不用說就知道了,就像喝水要拿茶杯裝才可以,因為杯子是硬的,才可以拿來裝水,總要有個東西來乘載它,每句話說出去就像水一樣,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都是很簡單的道理,不用說就會了解了,現在很多人都自以為是,為了小問題暴跳如雷,這是不好的行為。

關閉
【四十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點開觀看釋義

名聲和生命那個比較親?生命和錢那個比較重要?得到生命和生病那個比較重要?知足常樂的人,智慧才不會輕易中斷,生命自然就會長久。

關閉
【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點開觀看釋義

大智若愚,好的東西是藏起來的,好像有欠缺一樣,謙沖為懷,能屈能伸,很會說話的人,他不會任意發言,很多道理你都知道,但你的心能不能定下來,所以六祖回答五祖弘忍大師,不離自性,即是福田。這句話很簡單,但意義卻很深遠,時時告誡自己不要做錯事,走錯路,不去得罪人,人緣自然就好,就是在種自己的福田,安靜的人贏暴躁的人,冰涼飲料可以在熱天消暑,清靜是天下最好的道理。
 
20100211(農曆12/28)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46-49章

關閉
【四十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點開觀看釋義

天下若沒有道就會戰爭,沒講道理的時候就慘了。國家、地方都會起爭執,如果天下有道,戰馬就在郊外吃草,根本用不到。人如果常常不知足,願望比心還大那就慘了。知足的人生活種種都平順、健康。這就叫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反之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雖然福還沒來,可是災難已遠離你;反之如果貪心,雖然災難還沒來可是福氣已經離你很遠了。

關閉
【四十七】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點開觀看釋義

以前的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不用出門就可以知道事情的規範與規律。現在如果不出去社會跑跳,就沒辦法瞭解一些事情,會變成井底之蛙。不要去看名利自然什麼事情都會成。不刻意事情就會成功。

關閉
【四十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點開觀看釋義

精進再精進,道就像太陽一天過一天,沒去學的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去學習道一天一天過,當你想學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到最後就無所事事。有學道有精進的話,日子也是在過,一點一滴到後來會學到更多。無聲勝有聲,治國的人要不叨擾百姓為優先,如果殘暴的對待人民,最後也是被人民所吞噬。為政者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用這個道理放諸於普遍都可以運用。

關閉
【四十九】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點開觀看釋義

統治者或德行高的人無分別心,是依天下百姓的生活及需要為天下為己任。不管人家對待他好不好他都以善對待人家。這樣做人德行才會出來。古人都靠彼此互信。不會認真去探討。現在的社會,如果你的小孩在外面做壞事,因為太囂張,人家才會爆料,父親卻在人前光鮮亮麗,有些人轉過身來後面已經腐爛。現在這種人比比皆是。家長在教導小孩很重要,小孩從出生到長大前半生都在家裡度過,如果家長身教不好,小孩一定會學。一個人講話不會說謊、有德信,出去外面別人都會肯定信服。做人德行信用要好,能做到前後兼顧你就是聖人了。呼吸之間都想到百姓的事情,百姓的聲音都一直環繞在身邊,就把百姓都當小孩。聖尊說的做人很困難,但是困難的路還是要走。
徐府千歲課後諭示:普賢十大願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對佛祖要有恭敬之心。覺有情,慈善法什麼法都是出自於佛。禮敬諸佛就是要用這樣的心來面對世間。有這種心來修才會入。第一步這就叫入,入世這樣才會安定。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稱讚佛祖的法,如如不動,如沐春風。佛祖說的法是很久的。一句阿彌陀佛能超脫八十億大刑。要稱讚如來,就是稱讚自己要心安定下來,要入門修佛。肯定這個法也肯定自己。降服其身。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既然有做到這就要大開法門,不論在什麼環境場所,都要像前面那兩種心態。在佛的道理只要德行好走到哪裡都是潔淨不受污染的福地。所以廣修供養,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這三寶就等於供養自己的福田。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前面都做的很好了就要懺悔此生多業障。有業障我們才能成就這些道理。不管有沒有做都要懺悔。重要在心的懺悔。不要佛前求懺悔,反推是不是有做什麼事情才會造成現在這樣。要心口如一的懺悔。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小至個人,日行一善就是在佈施、做功德。大至國家、環境,比如說水災風災捐款救助這就是隨喜功德。種自己的福田。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
前面都做到了,法輪就像一個舵。出口在哪裡要自己掌握。好的、不好的因緣都要把它轉化成好的因緣。這樣就會比較好過。法輪要轉到哪個方向,唯心而已。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要如何請佛住在這世上。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不是佛祖大尊就有大的功德。請佛住世就是要把善因緣永遠存在這世上,普及一切。永不退轉於法輪。第六願跟第七願是相呼應的。要把這些好的法留住,不讓自己去墮落。
第八大願:「常隨佛學」。
要緊跟著好的法來學。要學佛祖、聖人的法。
第九大願:「恒順眾生」。
學到後就要讓眾生永沐佛法。要讓佛法普及。第一點入門,第九點就要出世。把所學過的法,一以貫通。
第十大願:「普皆回向」。
回向有三種,「回小以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以大就是把小事、小功德變大,事事不講道理的、不好的都把它牽來講道理的。回因向果,不好的因緣都永轉法輪把它轉來好的。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接受到。凡事向理,不管好事壞事都把它當成有理的事,世上就比較平順、祥和。這樣就是出世。普賢就是大賢大德。普賢十大願也是在說做人。
20100304(農曆01/19)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50-53章
 

關閉
【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點開觀看釋義

人出生就是生,埋進土裡就是死,長壽的人,十個占三個,短命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人的壽命可以很長,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的,這也佔十分之三,人的慾望無窮,什麼都想要,連睡覺時間也胡思亂想,休息時間不做適當休息,當然壽命就減短了,懂的養生的人,自然就不會遇到犀牛、猛虎(指無窮的慾望),人心的慾望就像犀牛、猛虎一樣可怕,隨時會吃掉我們,把我們帶向死亡路程。

關閉
【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點開觀看釋義

為而不恃,「恃」在此指的意思是心進去寺廟,我就不會害怕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天地之間是如此,人也是這樣,每天生活起居正常,不胡作非為,自然德行就很好,也不會去傷害別人,德行好不是自己用嘴巴說的,而是由別人來認同你的,萬物呈現出各種型態,人也是如此,一樣米養百樣人,多做好事,不做壞事,自然內心好的德行就會表現在面貌上。
 

關閉
【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點開觀看釋義

知道道理後,時時刻刻不能離開道德的身邊,就好比學生,老師在學校教很多,但一打鐘回到家就忘了,所以大聖尊在勉勵我們,不要像這樣,把學到的道理都忘記了,而沒有去體悟、實行,因為這是天地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天地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如果照這樣做,麻煩就不會找上你了。

關閉
【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點開觀看釋義

走在正道上,做事情憑良心,心思如果是歪的,永遠都不是在走正道,人要修身,做任何事情不要違背常理,行於大道,就是康莊大道,走在康莊大道上,自然人的慾望、貪念就不會影響到我們。很多人走在康莊大道上,卻誤入歧途,這條康莊大道,很大條也很平坦,但這些百姓卻很愛走捷徑,意指很多人不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喜歡走偏門。當君王的人,只會把宮殿廟宇蓋得很漂亮,而人民卻沒飯吃,倉庫裡面一粒米都沒有,君王卻穿的很華麗,身帶寶劍,金銀財寶很多,這種人就叫盜賊,比盜賊還不如,就像濫竽充數,所以做君王的人或一家之長,要治國、治家的人,身要正,心也要正。
 
現在吾來講一則故事:
印度有一個婆羅門,家裡很有錢,傭人很多,財產也很多,有一天婆羅門生孩子,生了一個男生,大家都很開心,但一出生的哭聲,響天震地,家裡的金銀財寶瞬間不見,大家都覺得很疑惑,女婢說:老爺夫人生的可能是妖怪喔!過一下子,小孩又哭響天陣地哭了一聲,金銀財寶又回來了,這個信奉婆羅門的老爺覺得很奇怪,就請了印度的占卜師,占卜師說:婆羅門你不用擔心,這個小孩以後會是個大智慧,世間的財富、名利、地位無法束縛他,將來會是個很有成就的人物。光陰似箭,這個孩子慢慢長大,各方面都很好,但脾氣卻很不好。
有一天,爸爸就跟兒子說:你什麼都不錯,但就是脾氣比較差一點,兒子說:我知道我什麼都好,就是脾氣不太好,我也想改,卻沒辦法改,也不知道怎麼辦?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先開口罵人,所以家裡的女婢和親朋好友,見到他都退避三分。有一天,他決定離開家裡,到深山修行,但在山上聽到的任何人事物,卻都被他罵光了,山神看不下去了,化身去問他,年輕人我看你願意修行很不錯,但你的脾氣怎麼那麼差?山神說這是你長久以來的習慣,一種習氣,看不慣的地方,就開口罵人,山神告訴他,有個釋迦牟尼佛祖現在在說道,我帶你去。去到佛祖那,你的心就安靜多了,他告訴世尊,希望世尊可以收他為弟子,讓他有懺悔的機會。旁邊的人就來問世尊,這弟子的脾氣怎麼如此不好呢?這個弟子似有嗔恨心,世尊說無量劫以前,這個弟子是一個比丘,他常常勸化世人,來供養比丘,有一天比丘在僧團裡面,出現了嗔恨心,常常罵人,往生之後,他做一尾毒龍,毒龍做完轉來人的身體,也是在地獄受災苦,種種苦難是無法計算的,為什麼他會再來遇到佛祖,因為他有勸告世人,要來供養這些比丘、比丘尼。正的跟負的要分開,我前面做很多功德,但後面卻殺了人,前功是無法抵後果的。
你做九十九件好事,一件壞的,下輩子可能很痛苦,但有九世卻都很好,也有可能九世都很好,第十世卻很差。我們在修行,要修「忍辱」。佛祖告訴他,無量劫以前剛在修道時,在菩提樹下冥想,遇到很多貴婦,其中一個貴婦就問他,修行人你一個人在深山裡修行,不會害怕毒蛇猛獸嗎?世尊說:人如果有慈悲心,這些毒蛇猛獸就不會來觸犯你了,反而在都市裡,金錢、美色、爆爭、暴力,那才是真正的毒蛇猛獸,這些貴婦聽了有感想,馬上跪下去拜他,希望能多開示她們。修行者剛要說的時候,遠遠走來一個人,相貌不錯,手上卻拿把劍,跑過來說,你這個修行者,你是說什麼花言巧語,讓這些貴婦對你尊敬萬分,修行者說,我是個修行者,我在修忍辱法,不能這樣開口罵人,但你這樣罵人,對你將來很不好,那個人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我是歌利王耶,好,你在修忍辱法,那我用刀殺你,你不可以哀號,世尊就被他殺的體無完膚,一邊殺他,一邊問說,你會恨我嗎?有沒有起嗔恨心?世尊說,我不會恨你,我如果恨你,我被砍的地方就不會再長出來了,因為世尊沒有起嗔恨心,被砍的地方很快就長出來了,此時天上的護法良神要將歌利王處死,世尊求說,不要處死他,他這樣蹧蹋我,是在增強我的修道決心,雖然求道這條路大家都在取笑我,但是因為這樣他在增強我的信心。
佛祖說這個故事給弟子聽,所以弟子才向世尊問說,如何來增長求佛人的信心和恆心,佛祖才說歌利王這個故事給弟子聽。佛祖收的這個弟子,在僧團裡面,常常出去弘法弘道,但旁邊的人不認同,總覺得他只是念經、弘法弘道,卻沒在修持,跟他比較好的朋友跑去問他,大家都這樣說你,你有什麼感想嗎?我認為我的內心就像太陽一樣,朗朗晴空,一點污染也沒有,我的心若是起分別心、怨恨心、或是煩惱心,我的心就不透徹了。這個弟子尚未出家前脾氣最差,跟著佛祖修行後,現在在僧團裡面,變成最沒有閒言閒語和最願意付出的,簡直判若兩人。這個弟子,就是佛祖的十大弟子「(解空第一)須菩堤大菩薩」。所以人生在世,遇到什麼事情,心裡都要「空」,做自己該做的事,即是順緣,順緣不做作,也是「空」的表現。
 
20100311(農曆01/26)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54-57章

關閉
【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點開觀看釋義

有做一番大事業的人都是從基層做起,要行萬里路就得從根本腳踏實地來做起,就是善建者不拔,德做的好,不會跟社會脫序,只要做事腳踏實地,德行沒亂來,自然百年後,子子孫孫都會來祭拜,不會感到羞恥。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我們如果有修有行,這個德行就是正的,能看出這個人真正的德行。如果修之以家,我本身的道德做給家裡的人看,可以去感化別人,讓大家跟著好。一個人的德行可以感化左鄰右舍,感化自己家庭,名聲就會傳千里。大家就會知道你這個人名聲不錯,相傳萬里。我可以讓國土的人很富裕。我當一個國王,德行都行的正,不會隨便亂做,人民就會跟隨我的腳步走。儒家在說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就是有遵守剛剛說的道理才知道要如何做,人的德行,要像剛出生的小孩就是無為。天生讓我自然知道要做什麼事。

關閉
【五十五】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點開觀看釋義

所以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就是原始的常理,知道常理就是明白。自然而然就會了解這個道理。

關閉
【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點開觀看釋義

相傳達摩祖師要傳衣缽的時候,給三四個弟子考試,第一個跟達摩祖師講了一番道理,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皮,第二個也說了一番道理,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肉,第三個也說了一番道理,達摩祖師說你得到我的骨,第四個就是二祖(慧可),他就跪下跟達摩祖師頂禮而已。我知道這個道理就不用講,只要身體力行。這是一種君子的修為,真正知道道理的人,不會亂說,現在社會很多不知道道理的人四處亂說,講一大堆話,結果不知道原因。佛經跟道德經一模一樣,禪宗講求以心印心。什麼都不用說只用眼神照會就知道要做什麼。這就是禪宗。從本師世尊在靈鳩山上,都是以心印心,從來不講身外之物,只講身內之事。把不好的、驕傲的、執著的都藏起來,銳利的一面磨平,不好排解的事情把它排解,和其光同其塵,如果你與眾不同就沒辦法跟人家相處,無法在這塵埃裡生活,要和別人生活起居一致,才會和氣。不親,不疏;不利,不害;不貴,不賤。故為天下貴。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跟心經一樣。能觀前顧後就是中庸。佛教也是一樣。道德經跟佛經根本其實是同一個原理的。

關閉
【五十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點開觀看釋義

做君王的人,站上位的人、一家之長,心要正,身正心正。以奇用兵,要用奇巧的兵,以無事取天下。如何去知道這些事情,就是經驗累積所得。一個國家法律、禁忌很多,人民就亂來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如果亂七八糟,國家人民當然就很多投機取巧的心,這個國家就上樑不正下樑歪。投機取巧的事情就很多。如果壓榨過頭,人民就會抗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孔子在家鄉不得志,有一天孔子與學生去了泰山,遠遠的就聽到有個女人在墓前哭的很傷心。孔子就請子路去問問看這女人怎麼哭的如此傷心,她說昨天我兒子被老虎咬死,去年我公公也是被老虎咬死的,前年我先生也是被老虎咬死,子路覺得這個地方不好,要她趕快搬走,這個女人說雖然老虎很危險,但是政府法令卻比老虎還危險,孔子聽到後就要學生記住,國家暴政多的話就是比老虎還可怕。以前的話我無作為,人民就會去管理自己。現在的話就是法律不要亂加,人民自然就會照法律走。國家如果不要起紛爭,國家與民修習,民眾自然就會富裕。我沒有慾望,人民生活就能比較儉樸。

關閉
【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點開觀看釋義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統治者看起來穢暗不明,人民民風純樸,民風就會比較簡樸,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統治者的政府,表面上看起來法律好像把人民照顧的很好,其實這是在剝削人民,百姓明明物資缺乏,生活匱乏,這雖然是 大聖尊時代的無為而治,但現代人也一樣,規定越多就會把自己綁死,現在的人都這樣,講理的太過講理,不講理的蠻橫不講理,這是兩種極端的,這樣也不好。 大聖尊的千年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難時常陪伴在幸福的旁邊,幸福常常伴隨著災難,幸福往往潛藏著危機,這就是樂極生悲、得意就會忘形。俗語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做善事,雖然福氣還沒到,但災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人若做壞事,雖然災難還沒來,但福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知道道理這麼重要,了解越深的人,越沒有正道可言。好的變成壞的,良善的百姓變成行為怪異的人,所以人民迷惑已經很久了,都不知道覺醒,所以聖人就是好的人、有知識的人、有讀書的人、有德行的人,立下一個規矩,不隨便殺人,謙虛不會傷人,正直不會放縱,不會驕傲。

關閉
【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點開觀看釋義

管理百姓,侍奉上蒼,節儉到不能再節儉,要管理這些人,沒有比勤儉更好了,只有勤儉之道才是原本的先天正道,做人不要太過虛華,適可而止就好了,先天的正理正道就是告訴我們要重積德,要把德行做足一點、厚一點,人的德行如果有做足、做深,沒有什麼事情是無法克服的,放諸於四海皆兄弟,理如果正,德就正,德行做的夠,很多事都可以去克服,就可以長久,好比母體顧的好,什麼都可以長久,種植積德,根深蒂固做更深,道理永遠都不會敗壞,這才是永久之道。

關閉
【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點開觀看釋義

治理大的國家,就像煎魚一樣,不要常翻它,不要太急,慢慢來就好。正理正道來治理天下,妖魔鬼怪就變成不靈不驗了,它的氣度就不會傷害到人了,聖人也不會來傷害世間的人、事、物,如此就會陰陽和合,合為一體了。不要為非作歹,凡事要有正心、正理、正德。唐朝唐穆宗,有一天看到柳公權在寫書法,柳公權的書法很有名,唐穆宗看到柳公權書法寫得那麼好,就問柳公權,愛卿愛卿,你的書法怎麼寫的那麼漂亮?柳公權為人正直,寡言慎行,他跟皇帝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我的心如果正,寫出來的字就是正的,所以做人做事心要正,凡事要用心,做什麼事才會正。

關閉
【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點開觀看釋義

大國家、大人物坐在大位的人,要虛懷若谷,謙卑為懷,肯蹲下來傾聽一般人的心聲,所有的人才會來跟我們交流,講知識給我們聽,讓我們增廣見聞。自古以來,爸爸都比較暴躁,媽媽比較安靜,媽媽比較願意傾聽小孩的聲音,跟小孩做交流。大國家虛懷若谷來接受小國家,小國家也要用謙卑的心來面對大國家,互相幫忙、互取所需。

關閉
【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點開觀看釋義

道理是萬物奧妙的地方,萬流歸一,一生無數,一個道理可以生很多道理。所以道是萬物奧秘的所在。好的人把道理當成寶貝來學習,不好的人就把它當成保護。道理也不會放棄不好的人還會保護他。說適當的話、合乎道理的話可以贏得很多人的尊敬。適當的舉動合乎道理的行為可以使人的形象往上加分。好的可以加在人的身上。再怎麼差的人也不會放棄道理,總不能一直為非作歹。以前有皇帝跟三公,出門都有馬車可以坐,官也做的蠻高的,不如進入自然大道來學會比那個還要好,比享受還要好。古代對於這麼好的道理,難道不是這樣的說嗎?用心來走正道自然罪就能消滅於無形。沒什麼比這個還好。做壞的人如果沒有用心來懺悔當然罪也不會消,所以此為天下最好的道理。

關閉
【六十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點開觀看釋義

來做無為之事,使我的行為合乎於道。大事變小,不要杞人憂天。困難的事就是要從簡單的開始來,要做多大的事也是要從小細節開始。天下難事必定是從容易開始。天下的大事必是從小地方開始作,不要好高騖遠,聖人也很謙虛,頭越低成就就會越高,犧牲小我才能完成大我。所以一個人講話如果都隨便回答,這一定是個沒信用的人,都只要找簡單的做,困難的、大的事情都不做,沒擔當就一定處處碰壁。所以聖人知道路難走也是要從小的地方開始做,根基打的穩就天下無難事了。累積越多任何事就能迎刃而解。

關閉
【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點開觀看釋義

安定容易維持,事情還沒發生就要未雨綢繆,脆弱的東西很容易分開,這東西很弱不禁風。事情還沒發生我們就要先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還沒動亂之前就得先有法律規範來統治。兩個人抱的起來的大樹也是得從種子發芽。要建九層的樓房也是得從地基堆疊而成。要走千里之路也是得從當下的這步踏起。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從根本做起。現在年輕人很多都好高騖遠,不這麼做的人一定失敗,如果固執己見一定會失去這些道理。聖人不會去隨便做所以不會失敗,不會固執而會去合乎潮流,這個人有什麼得失,聖人放的下、放的開事情就不會做錯。一般人在做事情常常功虧一簣。做九成了卻失敗。做事情不能虎頭蛇尾,務必要從一而終。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這樣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聖人不貪得無厭。不會再重複去學眾人所做錯的事。自然我們與萬物就是相輔相成。就不會做錯或失敗。

關閉
【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點開觀看釋義

古時候學習道理的人也要知道萬物奧妙的地方,以前不會用投機取巧的智慧來統治國家。讓百姓學習太多機巧,國家就難統治了。所以投機取巧太多的治國方式,國家盜賊橫生。知道這樣道理的人就不會這樣做,知道這種模式法規的人就知道這樣的道理是深奧玄祕。統治者或一般人都好,只要知道這些道理不能用,就是人民的福氣,這是很精純的道理。這麼深的德行、道理才不會跟其他的事同流合污。大道之為也,天下為公。天下就是公平公正公開才會順。
20090401 (農曆02/17)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66-69章

關閉
【六十六】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點開觀看釋義

所有的江海可以做百谷之王,以中國來說,長江、黃河,養幾百萬人口,蘊化多少生物,最終還是要出海流入海洋。處上位者、高層的人也好、皇帝也好、董事長也好,要有心胸來接納,對待下面的人要有禮貌和謙虛,身段要學會放低,所以說聖人、智慧好的人、誠懇的人,說話要輕聲細語,體悟道理,讓百姓可以接受。要叫百姓做事情,身段、尊貴的地位,通通要放下。聖人在百姓之上,不會讓屬下感到有壓力,站在百姓面前,要讓他們覺得不是在害他們,所以天下的萬民,覺得很快樂,因此就會擁護你、推薦你, 大聖尊千年名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沒有和百姓爭鬥,天下會鬥爭的事情就與他無關了。無欲則剛,沒有慾望和貪念,也沒有投機取巧的心,中庸中道就是最好的狀態。

關閉
【六十七】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點開觀看釋義

天下間所有的人都說我的道理很大,但是沒有一項是一像的,也很渺小。我的道理雖然很大,但不可以跟你們一樣,相同的話,到最後就會被固定,法就會被破壞了,道就像水一樣,水若是有實質形體,還需要特製的杯子來裝才可以,我的道就是沒有一定的形狀,道理很寬廣,要如何應用都可以。大聖尊說:我有三寶,我珍惜和保護它們。第一是慈悲,第二是節儉、儉樸,第三則是不敢自誇自己最厲害。有慈悲心的人就有勇氣,勤儉的人路就走的寬廣,不自誇自己厲害的人,成就才會長久,卸下慈悲,只會變成有力氣沒智慧的人,卸下勤儉,雖然路很寬廣,但只剩下酒肉朋友,也是死路一條。有慈悲心要與人戰爭、鬥爭,自然就會勝利,大至國家,小至個人。上天要來救我們、幫忙我們,也是從有慈悲心的人先救,所以大聖尊說,做人一定要有慈悲心。

關閉
【六十八】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點開觀看釋義

做一個武士,不會隨便顯露功夫,帶兵征戰的大將軍,也不會被說兩句就被激怒,被激怒的後果,往往很容易中計,死傷慘重,在戰場上,擅於戰爭的人,不會正面與你起衝突,要拜託別人做什麼事情,身段要放低,口氣要好一點,否則沒有人會願意幫助你,做任何事不要與人相爭,請人幫忙要輕聲細語,這就是我們的德行,完成一件事,當然是很多人一起完成的效率比較高,勝過於獨自完成,這就是自古最高的原則。

關閉
【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點開觀看釋義

以前戰爭的人說,我被動,不敢進一步,今天如果先進一寸,前面有危險
,我寧願先退一尺。要與人戰爭,做人做事也好,走要不像走,要讓對方看不出來我們有在動作,有出手就好像沒出手一樣,明明有帶兵器,卻好像沒帶兵器一樣,在適當時機丟出去,一定會打中對方,在戰場上,不能讓敵人知道我們好像要攻擊。國家和人都一樣,若錯誤判斷情勢,毫不在乎,這樣連最重要的生命都會失去了。有慈悲心的人,悲天憫人的人一定會成功,心要靜,要有慈悲心看待每一件事,才會成功。
 
徐府千歲課後諭示: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經文:『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 其聲悲緊,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 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 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 對曰: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有一個出家眾晚上唸經,唸「迦葉佛遺教經」,唸經唸到聲音很可憐、很悲哀,甚至唸到很羞愧,覺得很後悔不想出家了,佛祖就問比丘,佛祖如果要渡這個人有千百萬種方法可以渡,那請問你過去還沒出家前,是做什麼工作?過去我在家愛彈琴、吉他、古箏等等。佛祖問說:這條弦比較鬆,聲音彈出來如何?沙門說:這條弦如果鬆掉就沒聲音了,佛祖又問:這條弦如果調很緊,聲音如何?沙門說:如果這條弦很緊,聲音就很難聽了,佛祖再問:那聲音如果不快不慢,如何呢?沙門笑笑的回答:這還用說,那樣的聲音最好聽了。佛祖告訴沙門,你要來學道,不能太快或太慢,學道要不快不慢、剛剛好。所有願意學法的人,如果有心,不管刮風下雨,再遠都願意去,只要有去就會得到道,有精進的心,就會把道理吸收進去。如果因為距離很遠,來學這些道,脾氣變得暴躁,這樣也不好,人如果暴躁,身體就容易疲勞,佛祖說如果身體出問題、不自在,意念就會起煩惱心,一時的煩惱心,會讓過去學習到的一切,火燒功德林、功虧一簣了,無間重罪,清淨安樂,道就不會失去,心隨時要保持安樂、自在,德就不會失去了,今天如果很有心要學習,要好好研究道理,不退菩薩為伴侶,我有菩薩心,我不能退,要把菩薩佛祖當作朋友、親人來親近,道心如果退,佛祖自然就退完了。
 
20100408(農曆02/24)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70-73章

關閉
【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點開觀看釋義

我所說的話道理很簡單很容易知道,也很容易來實行。我所說的道理,所走的路推行的都很簡單。天下間要是不了解這麼好的大道,要怎麼去實行呢?所說的話有所遵循照道理、宗旨在走,尊天敬地依法來走。這麼好的道理如果無法理解的話,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就變的很稀有。可以依照正道正理在走的是很好的。外表雖然樸實,可是心裡卻像玉一樣晶瑩剔透。

關閉
【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點開觀看釋義

知道這個不容易了解的道理,這個人絕對很有知識,不知道便罷還要裝懂,這個人就不好了。聖人了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去重蹈覆轍。了解問題在哪,想辦法去改進,這樣才不會做錯。就是對症下藥。

關閉
【七十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點開觀看釋義

當君王的人不會對下位者施展他的威嚴,自然下位者就會尊敬你,自然就會擁護你。聖人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不會去誇讚自己,自身自愛,不會顯現自己很有錢,很有學問。

關閉
【七十三】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點開觀看釋義

會鬥爭的人,最後會死於非命,這兩種人有好也有壞,老天爺在討厭什麼,人所做的一切,旁邊的人有沒有認同,所以自古以來對這些道理也很為難。天之道不要去爭,做壞事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有些話有些事,做的好自然就會受到讚賞。心胸開闊,自然就會有很好的智慧。上天這網子雖然很寬,但是做人不要心存僥倖,人生就會順。人有多少實力講多少話,實力等於財力,學歷不等於財力,未來的錢不好賺,肯定你等於肯定你的實力。
20100415 (農曆03/02)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74-77章

關閉
【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點開觀看釋義

人民不怕死,你要如何用死來威脅?國家如果把人民壓迫到一個地步,人民就會反抗,就像現在泰國的暴亂一樣,家庭也是一樣,被壓迫到受不了,就會回頭傷害你,國家如果用死來威脅,人民也不會害怕了。若是要讓人民知道死這種東西很可怕、很慎重,對於為非作歹的人,該處死的還是要處死,在正當、正常、合法的情形下做處死的動作,如果讓人民知道死很可怕,還敢這樣做嗎?國家以前也有設衙門,專門在管理殺人的人民。國家有設置處死、判死刑的場所,這是合理、合法的。替天行道、以暴制暴殺害他人,雖然是不合法的,但為了正義感也把殺死對方,好比代替法律來殺人。砍樹是木匠的工作,但你不是木匠,卻跑去砍樹,反而會傷害到自己的手,做人處事要有正當性,凡事要懂得拿捏,不能隨便殺害他人,但該處死的也是要處死。

關閉
【七十五】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點開觀看釋義

人民百姓常常吃不飽的原因,是因為要繳給政府的稅太多了。人民如果吃不飽,就容易抗爭、暴亂,政府就難以管理了。民眾為什麼連死都不怕了,因為處上位者為了自己的權勢、名利,因而來壓榨百姓。有權勢、做大官的人,不要常常把名利、地位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做人要低調點。

關閉
【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點開觀看釋義

人活的時候,肉軟軟的,死後,身體就硬硬的。草木有生命的時候,隨風搖擺,如果死掉之後,就變成乾枯的草木了。長期勞動的人,一旦休息就容易生病或死亡,常跑醫院、看起來弱不禁風的人,反而又會更長壽。做人太強勢、固執的人,最後一定會失敗。懂得謙卑的人,週遭的人才會擁護他,強勢的人,不可能永遠那麼強,就跟花無百日紅的道理一樣。

關閉
【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點開觀看釋義

上天的道理,就好像在拉弓箭一樣,目標高一點,瞄準角度就要低一點,低一點,瞄準角度就要高一點,這樣才會射中中心。千年名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大自然的道理就是如此,太好的,就要來補一些不好的,截長補短,讓它平衡合乎中庸。但人的處世之道卻不是如此,誰有如此的度量,可以來照顧天下眾生,唯有在座所有修道的人,才有這樣的度量,遇到不好的人,要鼓勵他。聖人處事成功了不會驕傲,也不會到處宣揚,也不會刻意讓別人知道是自己做的,人要懂得謙虛。
 
徐府千歲  課後諭示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在有困難的時候,就會用的上,遇到大事情,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心如果沒辦法靜下來,來這裡聽道德經也是多餘的。誦經和念佛都是為了自己,防患未然,而不是為了濫竽充數,也不要等事情發生了,再到處奔波,在事情發生的當下,要試著先把風險降到最低。如果人生只剩下怨天尤人,這就不好了,我常跟第二代的年輕人說,趁現在能讀書,咬緊牙根就是要讀好,為了讓自己的將來更好,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要為了自己而讀書。唸佛、修行也是在學習如何防患未然,看到有個坑洞在那裡,就不要走過去了,即使走過去了,也要學會閃避,不要走進坑洞了,再來怨天尤人,已經來不及了,千金難買早知道,大聖尊的道德經就是在說這些而已,人生的道理就是如此,現今社會最欠缺的就是這個,說的比我們好,道理懂得比我們深的很多,但是有辦法讓大家都接受的,少之又少。人都喜歡被稱讚,不喜歡被批評,所以要讓人信服,說話要算話,別人才會信任你,
 
20100422(農曆03/09) 鹽埕壇  徐府千歲諭示 闡述道德經之精神 78-81章

關閉
【七十八】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點開觀看釋義

天下間最柔軟的就是水,沒任何東西比水還軟,這麼柔軟的東西是無法代替的。柔弱的東西就會贏強,天下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偏偏沒有幾個人做得到。如果頭低一點,來幫忙的人會比較多。所以聖人說我可以替國家背罪名、做社會的主人,可以替國家承擔才能當社會人民的主人,國家很多無常的事情都可以承擔才能當天下的主人。

關閉
【七十九】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點開觀看釋義

雖然已經大事化小,卻還是會有怨言。那這樣可以說是完美的結局嗎?聖人不會拿這些東西去壓榨你。聖人不會拿小辮子來威脅人。但是如果沒德行的人,就會靠著小把柄來恐嚇威脅。正道、正義是沒有偏私的,是會幫助有在做德行的人。

關閉
【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點開觀看釋義

小小的國家有戰爭的鐵甲卻沒在使用,人民愛國家,國家很自由,所以就不會拿出這些。雖然有戰甲、戰袍卻都不會用到。是因為國家沒有紛爭才不會用到。人民回到原始生活,吃好吃的東西、穿華麗的衣服、舒適的居所、文雅的風俗,兩個國家和平相處,完全沒有紛爭。

關閉
【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點開觀看釋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用高有神仙在,山就有名氣。水不用深,只要有龍在就有靈氣。雖然房子看起來破破爛爛,只要這個人的德行做的好,他說居住的地方,看起來就會很好。 聖尊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不好聽的話要聽,說好聽話的,過頭就是假的。有知識的人不會假裝很有知識。反而是那些不太懂的人,就會裝懂。聖人沒有這些壞習慣,盡力去幫人家,別人回饋的反而更多。付出的多相對的別人的回報更多。付出更多,收穫更多。上天的正理正道是利益眾生而不害人。聖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付出是不會與人起紛爭的。

關閉